網(wǎng)絡(luò)就是一碗大鍋飯,今天吃過的菜色,明天又被打碎重組,從另一個地方端上來。
美其名曰:碎片化閱讀。
其實有多少時間浪費在同樣的地方,沒人知道。
那些零碎知識,就像是失手打碎的玻璃渣滓,撿再多,再艷麗,還是不值錢。
想系統(tǒng)化、有邏輯、有層次地搭建一個知識框架,不如讀書。
中國茶源人文地理第一書
它的定位是“中國茶源人文地理第一書”。
簡單來說:
這本叫《茶源地理·潮州》的書,是茶為主題,但不提供“老八股文”的茶學(xué)教科書;
它不是旅游雜志,但有著深深淺淺的煙火氣,以及極具沖擊力的視覺大片。
主編吳垠的背景頗為豐富:
皈依茶的品牌人
青鳥世界創(chuàng)始人
《茶道新生活》系列叢書 主編
《茶源地理》系列叢書 主編
在這樣一個大家都吃快餐文化的時代,一兩批專業(yè)新聞記者、茶學(xué)科班生歷時一個月,駐扎在潮州深入采寫,然后再慢慢選圖、編輯和印刷出來。
「現(xiàn)代的商業(yè)故事很多,但是,真實比故事更能打動人。」
尋找老潮州
翻開書本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它不是枯燥的教科書,而是繪聲繪色的紀錄片:
譬如“潮州手拉壺的前世今生”,寥寥幾筆,將把事情說了個通透,印到人的腦海里:
“那時,家境殷實的人才用得起宜興壺,又以孟臣壺最受追捧。而潮州全民飲茶,普通家庭也有這個需求。有了這般對紫砂壺的狂熱,潮州本地壺也就應(yīng)運而生了。截然不同于宜興壺的泥片拍打,潮州壺以手拉成形。它的出現(xiàn)滿足了普通大眾對“蘇罐”(即宜興紫砂壺)的需求,自此,殷實之家多用宜興紫砂壺,普通家庭用潮州壺,總之,家家有了“小如香櫞”的茶壺。”
還有潮州不可或缺的一大文化——鳳凰單叢:
“活生生被單叢的名字逼瘋,第一種,以茶樹形態(tài)特征命名。譬如仿似某種植物葉形、動物形體、器物形狀。根據(jù)樹形特征的如:大叢茶、過江龍(一葉側(cè)生如過江龍);樹姿特征如娘仔傘(如新娘陽傘),雞籠刊(如罩雞的竹籠);葉面特征如“蛤蛄佬”(葉面凸起如癩蛤蟆皮)等等。”
看標題,能想象得到作者在編寫時撓心撓肺的心態(tài),但就這么在會心一笑中看懂了鳳凰單叢復(fù)雜的命名方式。
你甚至可以當(dāng)工具書去對應(yīng)查閱每一款鳳凰單叢;
簡練生動的文字,囊括老潮州的俗雅禮道,民間趣話,茶人茶事,讀來全不費工夫。
當(dāng)主編吳垠,把書遞給呂禮臻老先生時,他仔細翻閱,然后說了一句“大陸還是有很多人在認真做事啊”。
總而言之,看完這一本《茶源地理 潮州》,相當(dāng)于在潮州本土生活了十年。
喜歡潮州茶文化的茶友,一定不能錯過~